Post date: Apr 23, 2009 10:46:14 AM
June 17, 2008
Filed under: Info — frankchang @ 8:58 am
20080512中國汶川大地震 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派員協助勘災記錄
綠圖張技師代表技師公會赴中國四川協助勘災,本文為純文字,圖文並具之pdf檔案請參照附件 200805_China_Trip_A-I.pdf
勘災札記
張渝江 高原
第一天 20080527 週二. 桃園香港成都
台 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派高原技師與張渝江技師協助四川地震後勘災。高原理事為土木結構技師。高原技師參與九二一地震時的勘災與俟後的重建補強設計相關工作很 多,學經歷豐富。張渝江技師亦曾參與九二一勘災與其後諸多耐震能力評估與補強工作。此一行就本會所派兩員是執業技師,也同時參與過九二一震災及其後之工 作,本身亦都是受災戶。
兩位技師於一點半到中正一航廈時,台灣營建研究院工程服務組專案經理徐敏晃已在等候,再來國家地震中心研究員 柴駿甫博士與副研究員林主潔博士也來到。大愛電視台的記者盛榮萱小姐對我們作了訪問,高原理事說明他本身在台灣1999年921大震時也是受災戶,他也投 入921災搶與重建工作,回想自已是受災戶的心情,義不容辭在受邀前來餘震不斷的四川地區時亦即答允前來。
上圖:高原理事說明他本身也是受災戶,義不容辭
團長前台北市捷運工程局局長,交通部技監現任文化大學教授廖慶隆亦趕到,本團代表前交通部政次現任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民黨智庫召集人陳世圯亦在香港與我們會合。我們沒有以包機直飛的方式而以一般轉機方式到成都,因班機延誤,到了成都已是凌晨12點。
到 機場接機的有台灣的台北縣工程顧問公司同業公會理事長張清雲,亦是本會成員,另本會成員羅志傳亦於機場等候我們,他們二人已於5/22先到了四川進行勘災 且有成果。中國四川方面的接洽者為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港澳台事務部部長崔俊偉與省台辦交流處白剛處長,他們陪我們到下塌到飯店已是凌晨近一時,相當辛苦, 第二天早上九點在省建設廳將開始一天的會議。
第二天 20080528 週三. 成都
早上九點本團一行成員至四 川省建設廳八樓會議室開始與建設廳,省台辦的會議。目前災區主要計畫進行三階段的工作,第一階段是救災搶險(2008/5/20前),第二階段為災民安置 (5/20-三個月內完成),第三階段為中長期的災後重建工作(三個月後開始三至五年)。建物安全緊急評估已完成9000戶,但為非常初步的評估,非鑑定 層次的工作。
省土木技師公會高原理事說明台灣九二一後緊急鑑定作法,張渝江副主委交付台灣「震災後危險建築物緊急鑑定作業人員教材」與附隨光碟內的「200412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法及推廣」與相關文件,深受迴響。
下午二點半開始與科學技術協會及其所屬相關學會及設計院開會,會中高原理事除了重覆上午說明外,亦提及已有200名技師志願支援川震鑑定,張渝江副主委交付台灣鑑定相關文件,俟後討論熱列,達成幾項共識,
一、四川省土木建築學會理事長希望在六月份召開小型研討會辦理討論整合兩岸震災後鑑定作業研討會,其中因大陸較無地震經驗,更仰賴台灣經驗。該學會本意與 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聯繫直接推動研討會,亦可由台灣營建研究院與相關公會所組成之「台灣工程界協助震災重建家園協會」推動。
二、六月下旬四川省辦理震後重建城鄉規劃研討會,期待台灣專家參與,提供九二一與其它震災經驗。
三、九月份九二一相關研討會,大陸方面希望來訪借鏡台灣重建經驗,本團全力支持。
上圖:下午的會議後合影,後排自左二,張渝江 左三,高原
第三天 20080529 週四 都江堰 成都
本團成員一行七人包含土木技師高原理事與張渝江副主委於5/29日一早進入災區都江堰市,自成都進入都江堰市約50公里路程。進入都江堰市即舉目諸多傾倒建物,接近九二一後一週東勢之街景。
新建國小
進入有200名罹難小朋友之新建國小(名為「新建」,實非甫新建造之小學)。進入新建國小要穿過一棟建物,已是危樓,穿過需十分留意。
上圖:進入新建國小要穿過一棟建物,已是危樓,穿過需十分留意,圖為張渝江技師
建物分1. 磚牆木造屋頂(1層樓) 2. RC造(4層樓),主要傷亡在四層樓RC造教室超過一半倒塌,如下二圖所示。
初步評估有結構方面的議題可討論。
中國銀行
中國銀行大樓位於都江堰市蒲陽路128號對面,樑柱接頭破壞,不確解搭接長度或握裹力大小,但似結構韌性不足,現況照片如下圖。
科學技術協會測量會議與科協大樓鑑定
下午二點半與昨日下午相同於科協大樓九樓開會,討論相關地貌變動台灣方面可協助四川進行測量事宜,可能以借用儀器進行。
席間,科協了解本會技師於建物鑑定之專長,於開會之大樓本身的結構災後損害評估事宜,特請暫時離席進行鑑定。
科協大樓為一RC造12樓建物,但分別完成於1980年與2001。建物存在部份非結構元件損壞,如下圖於7樓露台之照片。
五樓則存在較嚴重之地板破壞,如下圖。
於不同時期之建物介面並不存在伸縮縫,造成震災時碰撞損壞。
於勘查過程中可發現即便非結構性損害,卻造成無地震相關經驗之成都居民相當大的恐荒,也對本會技師給予相當信賴與感激。
即 便據聞災區已完成9000戶之緊急評估,但後續詳細了解結構狀態之工作,與人心安撫,工作繁重且克不容緩。即便完成9000戶「鑑定」,但與台灣於921 緊急鑑定時所進行之快速但深入之作法極為不同,仍無法辨別建物之基本功能是否損壞,後續之「初評」與「詳評」工作更需了解是否進行。災區居民仍待具專業與 經驗之技師協助進行辨別結構狀態之工作,本會技師於此一區塊應能提供相當專業與經驗貢獻在災區之評估與重建工作。
第四天 20080530 週五. 綿竹
第四天的行程是前往綿竹市,早上八點自成都出發,至十點半抵達綿竹市遵道鎮。全鎮夷平,有1000多人罹難。一路上有許多運送賑災物資的卡車同方向前往綿 竹縣,災區以各式顯著紅布條與標語提振人心,比如「抗震救災」、「自強自救互幫互助萬眾一心戰勝困難」等等,與九二一較不同的是九二一的標語尺寸顏色較不 一致,但四川地震的激勵人心工作動作相當快速且整齊。綿竹縣受損慘重,但沿路仍見無店面以人行道搭布棚的活絡商業活動,沒有受傷或罹難的人已能自立回到正 常的經濟活動,只是交易場所為克難場所。也有私人公司捐贈蚊香片電熱氈,以人行道搭紅色布棚進行物資發送。所有建物無法確認安危,所以商號皆在外面交易, 原來的店鋪則關閉。
上圖:建物無法確認安危,所以商號皆在外面交易
行動電話之通訊主要靠無線基地台,而基地台之天線一般是鋼造桁架,鋼結構物相較RC結構來得輕,且具塑性與韌性,四川地震一路行動電話皆有充份覆蓋,這對救災過程得以順利推動而言亦是重要的基礎。
近十一點我們到了棚花村,棚花村是重點文化「年畫」的模範村,建物為近年所建,但全村亦夷平,因要做出「川西民居」的風格,建築物似無鋼筋之配置,主要是砌磚建築,傳統風格無法兼顧耐震能力。棚花村有37人罹難。
上圖:棚花村全村夷平,受災戶自書感恩看板
我們再推進到下一個村落,為九龍鎮,全鎮夷平,鎮上的「中心小學」全毀,鋼筋似無竹節,混凝土強度亦不確定。
早上推進到綿竹市幾個村與漢旺鎮等災區勘察毀壞狀況後,回到綿竹市,同方向前進來的救災物資卡車已停妥開始發放物資,秩序良好且綿竹市已完成不少毀壞建物留下廢棄物的清運,基地上已空蕩蕩,十分乾淨。
漢旺市內有一個鐘樓,在用電力供應的時鐘在傾倒或電力中斷後時間會停在地震時,那鐘就停在2點28分,成為川震印象,留在很多人的心中。
上圖左起高原技師,張渝江技師
近年建成的綿竹市市委辦公室因無損傷,設為綿竹市的救災指揮部。我們食用災區提供的便當,四川食物味道較強,災區便當亦不例外,最後團員有幾位就因而出現水土不服身體不適的狀況。
餐間食用便當時開始進行與綿竹市領導的會談,廖老師與市長討論時,本會代表土木技師高原理事與副主委張渝江技師受命另行進入災區進行建物鑑定評估工作。
評估(鑑定)標的為一學校,約有6000名學生,因地震已停課至今(自5/12至5/30已停課近三週),明日才至商借之鋼構廠房復課。
該校建物最古老建於1986年,但僅剩一棟,其餘建物包含教職員宿舍與學生宿舍,皆設計與建於2000年後。
圖:校舍受損,
本會技師高原與張渝江
進行鑑定
我們當即作成建議,該1986建成之建物較難修復,建議拆除,其它建物一樓磚牆與部份附屬設施之損壞,有效發揮消能作用,表面粉刷層掉落但主結構完好。
中 國已三十年沒大地震,地震相關人才產生斷層,中國的工程師到現場亦無法立即判斷建物安危,但九二一後台灣有相當多工程師累積了豐富的鑑別經驗與能力,在對 此一學校的鑑定中,高原技師給了建物的使用者相當大的安定與撫平作用。中國有相當傑出的工程師,但苦於無相關豐富經驗,故總有份忌憚不能直斷,赴災區協 助,是我們台灣九二一後有經驗能力的工程師義不容辭的使命與任務。
第五天 20080531 週六 彭州
最後一天到彭州勘察,彭州有解放軍在進行組合屋(活動板房)之興築,我們也發現其效率極卓著,再往山區遇到小漁洞大橋,已被震成斷橋,我們返回另為拜會台資的亞東水泥廠,會後即準備返台完成這五天的川震勘災。
受損之小漁洞大橋